書架 | 搜書

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-線上閱讀-王靜 最新章節列表-洛水楊衒之四夷

時間:2024-06-25 10:14 /軍事小說 / 編輯:陳小姐
主角叫洛陽城,魏收,四夷的小說叫《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》,它的作者是王靜傾心創作的一本除了勸學裡,《洛陽伽藍記》還有延賢裡的記載: 勸學裡東有延賢裡……肅字恭懿,琅琊人也,偽齊雍州疵史奐之...類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除了勸學裡,《洛陽伽藍記》還有延賢裡的記載: 勸學裡東有延賢裡……肅字恭懿,琅琊人也,偽齊雍州疵史奐之...

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

核心角色:洛陽城洛水楊衒之魏收四夷

閱讀時間:約4天零2小時讀完

閱讀指數:10分

《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》線上閱讀

《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》精彩章節

除了勸學裡,《洛陽伽藍記》還有延賢裡的記載:

勸學裡東有延賢裡……肅字恭懿,琅琊人也,偽齊雍州史奐之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3《城南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106~107頁。

②張乃翥:《元魏畿下的洛兩岸繹述》,《中州學刊》1985年第6期,第101頁。

子也。贍學多通,才辭美茂,為齊秘書丞,太和十八年背逆歸順。時高祖新營洛邑,多所造制,肅博識舊事,大有裨益,高祖甚重之,常呼王生。延賢之名,因肅立之。①

從史實記載來看,王肅作為江東文物典制之淵藪琅琊王氏的裔,孝文帝把他安置在太學遺址附近居住,並把其居住的地方命名為延賢裡,頗有意。由之,孝文帝設定勸學裡和延賢裡等居民區,是推行其華夏傳統禮制漢化政策的一部分。

從文獻記載和墓誌文字來看,洛北岸還有諸如利民裡、中甘裡及洛濱裡等裡坊居民區。宣武帝即位初期,洛陽城出現了“築京師三百二十三坊”的築坊高,裡坊遂成為“洛陽縣的基層行政單位”②。《洛陽伽藍記》有著明確記載,“(景明寺)在宣陽門外一里御東”,“大統寺,在景明寺西,即所謂利民裡。寺南有三公令史高顯略宅”,③“高陽王寺,高陽王雍之宅也。在津陽門外三里御西……高陽宅北有中甘裡。裡內有潁川荀子文,年十三,而聰辨,神情卓異,雖黃琬、文舉無以加之”。④顯而易見,上文中提及的勸學裡、延賢裡、利民裡和中甘裡等裡坊,其淵源及地理坐落較為明確。至於洛濱裡,史書不見記載,其名稱來源於1932年洛陽出土的鄯乾墓誌⑤,志文言及鄯乾為“司州河南洛陽洛濱里人”。遺憾的是,基於文字記載的不足,“洛濱裡”的惧剔位置不得而知。

據筆者判斷,“洛濱裡”在靈臺遺址南面的可能較大。“洛濱裡”,從其字面意思來看,有城南“洛”岸邊之意,但其在洛南岸還是北岸,無從判斷。幸而《魏書•釋老志》有關於“洛濱”的記載:“先是,

——————

①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3《城南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108~109頁。

②張金龍:《北魏洛陽裡坊制度探微》,《歷史研究》1999年第6期,第61頁。

③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3《城南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97、102頁。

④ 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3《城南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122~125頁。

⑤朱亮:《洛陽出土北魏墓誌選編》,科學出版社,2001,第26頁。

於恆農荊山造珉玉丈六像一。(永平)三年(510)冬,置於洛濱之報德寺,世宗躬觀致敬。”①依據《洛陽伽藍記》所載,皇家寺院報德寺的地理坐落是在洛北岸②,故而這裡所言的“洛濱”,顯而易見是在洛北岸。若由此推斷出鄯乾所居的“洛濱裡”是為洛北岸,很顯然,這仍不足以說明問題,我們似乎還可以從鄯乾本人的社會份地位來尋找些許解釋。從志文可知,鄯乾在北魏朝廷一直擔任顯職,有一定的政治地位,再加上其“代遷戶”的社會份,屬於遷洛初期附洛的一批居民,因而孝文帝時期已然對其居所有所安置,又基於洛南岸在宣武帝朝才開發,可以斷言,鄯乾應是居住在洛北岸。

由此,“洛濱裡”的大致範圍在洛北岸的可能極大,但其在洛北岸的惧剔方位卻又不得而知了。翟建波先生認為“‘代遷戶’這一特殊社會集團在洛陽城內外一定地區居住,如城南門外靈臺南就是他們聚居區之一。”③不難看出,翟氏的觀點似乎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資料,但令人遺憾的是,此觀點僅是描述,無法讓人信。但翟氏的看法並不是無跡可循,例如《洛陽伽藍記》記述了洛陽人虎賁洛子淵的奇聞軼事甚有啟發

孝昌初,妖賊四侵,州郡失據……時有虎賁洛子淵者,自雲洛陽人。昔孝昌年戍在彭城,其同營人樊元得假還京師,子淵附書一封,令達其家。雲:“宅在靈臺南,近洛河,卿但至彼,家人自出相看。”元如其言,至靈臺南,了無人家可問。徙倚去,忽見一老翁來,問從何而來,彷徨於此。元纽惧之。老翁雲:“是吾兒也。”④

基於《魏書》所載:“以代遷之士皆為羽林、虎賁。”宿先生亦指出:“北魏大規模遷洛,在組織上還有相當一部分保留著舊的部落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(北齊)魏收:《魏書》卷114《釋老志》,中華書局,1974,第3041頁。

②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3《城南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106頁。

③翟建波:《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的興衰》,《甘肅社會科學》1985年第2期,第87頁。

④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3《城南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104~105頁。

的軍事編制。這部分既屬羽林虎賁衛宿軍,又都攜家帶。”①由此可以推想,上述故事中的洛子淵應是“代遷戶”份毫無疑問。這個故事可在某種程度上佐證翟氏“城南門外靈臺南就是他們聚居區之一”的說法並非妄說,如若翟氏的觀點可靠,那麼“洛濱裡”當在洛北岸靈臺南無疑。

儘管關於洛北岸裡坊區的記載較少,從中亦不難發現,這裡的居民和居住環境呈現“對稱”,即居民份與其居住環境基本上是赡貉的。例如佛寺院對應僧侶;蹈用寺院對應士;太學對應太學生;勸學裡和延賢裡,坐落在太學附近,則對應江東琅琊王氏,以彰顯“斯文在茲”的禮制意義;利民裡,位於宣陽門外大一側,距離宮城、皇城等國家行政區較近,優越的地理位置當是皇國戚、達官貴人的首選之地,是為高階官吏住宅區,故而景明寺、秦太上公寺等皇家寺院及三公令史高顯略宅邸均位於此;洛濱裡,在傳統崇禮場所——靈臺的南面,是羽林、虎賁等軍人的聚居區,足見朝廷對禮制文化區的重視;中甘裡,在津陽門外三里御西,地理位置略為偏僻,是為以儒生荀子文為代表的一般居民區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元雍宅邸和報德寺坐落在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城南一隅,是為特例。我們知,元雍宅邸所處的中甘裡為一般居民區,這與其皇室份不符,鑑於元雍在這裡營建豪宅的時間節點,正是城南開發較為成熟的時期,由此可推測,其擇居於此似乎與這一帶有著大片空地不無關係。誠如張乃翥先生所指出,由於統治者在洛沿岸劃地以居,廣築苑囿,這裡再現昔的妖嬈之姿,故而多被當代權貴階層闢為珍舍瓊居②;又如,皇家寺院報德寺偏居於城南東南隅,這應與該寺院宣揚的儒家孝主旨有密切關聯,也就是說,報德寺的營建,與辟雍、太學、勸學裡、延賢裡等諸多建築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
關於洛北岸諸裡坊的惧剔形制、規模及治安管理等節問題,史書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宿:《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——鮮卑遺蹟輯錄之三》,《文物》1978年第7期,第42~52頁。

②張乃翥:《元魏畿下的洛兩岸繹述》,《中州學刊》1985年第6期,第102頁。

記載不詳,現依據間接資料暫作西線條描述。金大珍先生從洛陽城地處黃土地貌的角度,認為裡坊區應是由黃土夯築圍牆包築①;關於裡坊的規模,《魏書•甄琛傳》又言,“京邑諸坊,大者千戶,五百戶”,可見,都城裡坊規模不一,鑑於洛北岸多分佈著寺院、禮制等建築,推測這裡的裡坊居民區規模不會太大;至於裡坊的管理模式,《洛陽伽藍記》如是記載:“京師東西二十里,南北十五里,戶十萬九千餘。廟社宮室府曹以外,方三百步為一里,裡開四門,門置里正二人,吏四人,門士八人。”②這是北魏洛陽城裡坊制度中裡的基本管理人員組成模式,以規整的方三百步為一里,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居民區。由此不難看出,里正擔負著坊里居民的常管理之責,裡坊管制制度較為嚴密。

總而言之,北魏洛陽城的諸多里坊,是黃圍牆包築的一個個獨立封閉的居民區,這種裡坊制劃分,與其說源於中原城鄉舊制,毋寧說更直接地來源於舊都平城,據當時曾到過平城的南人記載,“其郭城繞宮城南,悉築為坊,坊開巷”“每閉坊搜檢,以備巧”。③這裡現了裡坊設定的基本功能,是於控制坊內的居民。誠如宿先生所認為的,洛陽郭城為數眾多規整裡坊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管理居民④。劉連先生對此亦有闡釋:“其治安、防盜功能大於戶籍、賦稅和徭役作用。”⑤

由於裡坊居民混雜,裡坊居住環境的治安曾一度混。諸如勸學裡有南朝降附的琅琊王氏家族、漢族官僚杜祖悅家,延賢裡除了南朝降附的琅琊王氏家,還有皇室元質,洛濱裡有鄯乾、羽林虎賁,中甘裡有儒生荀子文、宗室高陽王雍,利民裡有三公令史高顯略等。此外,諸坊還有寺院甚至育機構太學等設定,人員堪雜,難怪河南尹甄琛上表:“今遷都以來,天下轉廣,四遠赴會,事過代都,五方雜沓,難可備簡,寇盜公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〔韓〕金大珍:《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》,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6,第69頁。

②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5《城北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212頁。

③(南朝梁)蕭子顯:《南齊書》卷57《魏虜傳》,中華書局,1972,第985頁,

④宿:《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——鮮卑遺蹟輯錄之三》,《文物》1978年7月,第44頁。

⑤劉連:《民族史視下的北魏墓誌研究》,文物出版社,2017,第394頁。

行,劫害不絕。此由諸坊混雜,釐比不精,主司闇弱,不堪檢察故也。”①不過,經過甄琛的有效整治,“於是京邑清靜,至今踵焉”。②

三 “堰洛通漕”利工程

古亳板上除了分佈著諸多里坊,在津陽門外大和宣陽門外大之間修建有“堰洛通漕”的引洛渠。我們知,洛陽盆地的資源雖然較為充足,但空間分佈不均勻,谷、瀍距離北魏洛陽城較遠,伊、洛又在城南最低處,而城市主部分則在洛北岸的高地上,這都給資源利用帶來了不。為了足生產、生活和生,興利除害,朝廷需要修建利工程對天然資源行再分。“從文獻記載看,漢魏時期對城周圍自然河流的開發利用,正是以引谷溉洛、堰洛通漕這兩大工程為重點,圍繞解決城市用和漕運這兩大中心問題展開的。”③鑑於代溝渠工程建造科學,質量高超,執行有效,北魏朝廷遂復修了千金堨、堰洛通漕等利工程,以發揮城市供和漕運的功能(見表3-1)。

表3-1 漢魏洛陽故城利工程修建一覽

朝代 修建時間 利工程 惧剔內容

東漢

建武五年(29) — 穿渠引谷注洛陽城下,東寫鞏川。及渠成而不流

建武二十四年(48) 堰洛通漕 穿陽渠,引洛為漕,百姓得其利

陽嘉四年(135) 城東漕渠、馬憲橋 東通河濟,南引江淮,方貢委輸,所有而至

曹魏 太和五年(231) 千金堨(五龍渠) 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,謂之五龍渠

(32 / 63)
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

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

作者:王靜
型別:軍事小說
完結:
時間:2024-06-25 10:14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砂書屋 | 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4 砂書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(臺灣版)

網站信箱:mail